2014年11月,我走訪了四家鈑金制作設備企業和一家沖壓設備制造公司,對鈑金制作,特別是中國鈑金制作行業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鈑金制作的概念大概出現在50多年前,那時的概念更加側重于制作的概念,通俗地講,當時的鈑金制作多理解為“敲敲打打”的制作,歸類于手工的板材制作類或板材加工手工作業類,長期被沖壓概念掩蓋。隨著工業的發展,板材制作加工技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加工機器或設備,手工作業為主的鈑金制作具有了新的內涵和外延,近三十年來,特別是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大發展,將鈑金制作徹底從板材成形的沖壓概念掩埋中脫穎而出,而且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用當前大家比較公認的一句話概括鈑金制作,那就是“不用復雜模具就可以完成的板材成形方法就稱作為鈑金制作”。板材成形的沖壓與鈑金制作的區別猶如鍛造的模鍛與自有鍛的區別一樣,鈑金制作類似于自由鍛,沖壓類似于模鍛。
當前,鈑金制作行業出現了如下現象:
⑴鈑金制作的高、中、低檔生產逐步分明。一般認為,高檔生產約占15%,中檔生產約占30%,而60%的鈑金制作仍然處于低檔次。初步估計,每年約有15%~20%的中檔生產轉化為高檔生產,而20%~30%的低檔生產轉向中檔生產,中檔生產正在擴大。這里說的高、中和低不是指企業級別,而是指工藝水平、工藝能力和應用效果。
⑵當前中國鈑金制作行業所涉及的板材范圍沒有一個定論,依據了解的情況,日本包括中厚板成形,中國一般指厚度為6mm以下的板材的加工為鈑金制作。我認為,中國的鈑金制作也應包括各種厚度的板材鈑金成形,以及小直徑的管材成形。
⑶從中國市場的規模而言,中國鈑金制作行業較大,這個概念的認識不同的企業和不同的從業人員有不同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概念使許多中國鈑金企業在“大”概念影響下追求一種規格產品的大批量,而發達國家已經從追求“單品種大批量”向“多規格小批量”發展。一般認為,多規格小批量是鈑金制作工藝在板材生產中的優勢之一。
⑷從國際市場發展看,鈑金制作件可以代替機加工件是一個方向或努力的方面之一。鈑金制作件、鈑金制作工藝的開發,思考的不僅僅是板材成形單一思維,也要思考替代鑄件與鍛件的可能市場,特別是思考如何減少焊接工藝的應用。
⑸勞動成本上升僅僅是企業進行現代技術改造的動力之一,不是全部。分析起來鈑金制作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的原因更有產品質量升級、產品多樣化、生產效率提高等的市場壓力。因為鈑金制作件不僅僅在強調尺寸和型位精度,也在考慮配合和板材表面的“質感”。
⑹鈑金制作執行自動化,首先考慮柔性自動化,而目前影響中國柔性自動化發展的原因除了經濟價格外,還有就是與自動化的認識、企業主的觀念、技術人員的思想和技術水平以及勞動者的素質有關。
⑺鈑金制作行業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科學體系,沒有形成教育、科研和生產完整的一體化認識,沒有基礎理論到實踐理論的完整體系。這需要付出努力,因為這不僅僅影響人才的培養與成長,也正在嚴重影響著行業的健康發展。
⑻一些具有遠見的設備制造商已經從鈑金制作工藝咨詢、車間布局起為鈑金制作企業提供服務,他們已經將服務的軟實力與設備制造供應進行結合,而令人頭痛的事情是我國大部分鈑金制作企業存在著觀念落后和高素質勞動者乏匿的窘境。
⑼持續的惡性價格競爭,讓鈑金制作企業的支付能力逐年下降,資金流動性遇到了較大的困難,這是拖垮所有行業的現象,但在我們中小型鈑金制作企業表象更為突出。
⑽鈑金制作行業的設計理論知識、設計人員觀念都較為陳舊,嚴重影響整體行業的發展。競爭也處于無序狀態,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價格的透明化,不但阻礙了差異化,而且打擊了發明創新的積極性,讓鈑金制作設計理論知識進步和觀念更新雪上加霜。
總之,鈑金制作行業需要建立自有的獨立的理論和科學體系的同時,需要當前鈑金制作行業的從業者持續深入研究和探討中國鈑金制作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